1958年,一群师生以地质锤叩醒南岭钨矿,在西华山刻下勘探印记;1968年,校友颜定邦和小组成员发现全球首个特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2018年,以校友王先广为首的攻坚团队探获世界最大钨矿床……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一代代职教人将论文写在赣南群山,扛起国家资源担当。如今,该校以国家级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智慧监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引擎,联合153家单位搭建“产学研用”链,技术服务超1.1亿元。
从揭示离子型稀土矿成因机制到钨与稀土新材料技术突破,从研发大数据平台赋能行业到学徒制学子入职国家级钨与稀土检验中心挑大梁……正如江西应用技术职院一样,职业教育成为老区高水平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生器”。
景德镇的熊熊窑火,映照着人类陶瓷史的辉煌。一块瓷土在匠人手中经历72道工序,方能化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传世珍品。这背后,是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精湛技艺,更是中国最早、最生动的“职业教育”范本。
如今,这千年窑火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重焕新生。该校吸引60余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建设8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将72道制瓷工序拆解为“拉坯—利坯—施釉—烧制”的模块化课程,并制定标准化教学与考核体系,把原本“秘而不宣”的技艺,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技能。
“文物修复不仅是还原历史,更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该校文物修复与保护教学团队带头人朱辉球教授,在古陶瓷修复实训与研究中心向学生展示了一件特殊展品——一件明代青花瓷瓶的实体残片与它的3D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扫描建模,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反复练习拼接技法,既避免了对珍贵文物的二次损伤,又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手工“绝活”到数字“智造”,江西职业教育实现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层次地融合,培养的不仅是工匠,更是赓续文化、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如今的江西,正昂首迈向“智造江西”的崭新征程。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蓬勃发展,江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此,江西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一直在优化专业布局,服务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的相关专业点占比达77.8%;每年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输送超4万名高技能人才;2024年更聚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产业需求,开展非学历培训3615项,覆盖71.45万人次,以“精准供给”对接产业“人才刚需”,为江西产业升级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领航匠技革新之路。
在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现场,刚结束高素质农民培育“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课程的学员们,正围在田间地头交流实践心得。
“从高校课堂到田埂菜地,没一个人抱怨!”“在地里实操,就像回到自己主场,学得更扎实!”学员们的话语里满是收获的喜悦。此次培训为全省培育50名高素质农民,2025年全省计划培育此类人才超2.1万名,职业教育正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农人”力量。
在赣州龙南各县乡的油茶林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研发的“油茶高效栽培技术”落地生根,推广超10万亩。“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每亩年增收3000元!”当地农户笑着算起增收账。与此同时,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峡江产业学院等10所县域产业学院相继成立,职业教育的触角不断向乡村延伸,先进农业技术得以在田间地头广泛推广,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为农业大省,江西曾面临“地谁来种、村谁来建、群众谁来带”的人才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西启动两轮“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面向全省招收培养不少于3000名高素质农民学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如今,工程成效显著:全省每个行政村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人数比2012年增长超10倍,学员平均岁数34.2岁,25—45岁青壮年占比达78%,形成了“老中青结合、青壮年为主”的合理人才梯队。
在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的中乍友谊医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针灸培训正在进行。这是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谢能翔老师抵达乍得后的“第一堂课”,也是该校推行“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的一个缩影。面向发展中国家,江西职教展现出强大的辐射力,陶瓷工艺、全球价值链与绿色贸易能力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无人机测绘等40余项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如强劲引擎,驱动当地民众在职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开拓新局。
“校长,我的孩子何时才能叫我一声妈妈?”一位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叩问,让江西管理职业学院与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们揪心不已。为了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两校携手探索孤独症康复职教之路,自主研发孤独症早期干预体系,研制专属教材教具,用职教的专业与温度,全力回应每个家庭的渴望。
如今,这份坚守结出硕果,两校累计培训省内外康复人员1000余名,开设公益讲座20余场,帮助100余名孤独症儿童成功融入普通教育。89%干预有效率,成了家长眼中的“救命稻草”,一位来自赣县区的母亲带着孩子给老师们深深鞠躬:“原来不是孩子不听话,谢谢你们!”
“国歌在世界赛场奏响的那一刻,所有的苦都值了!”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颁奖台上,李德鑫抚摸着金牌上的国徽,眼眶泛红。自2018年进入江西环境工程职院以来,这个农家子弟每天高强度训练超十小时,双手磨出三排老茧,只为将100多个尺寸误差都控制在0.5毫米内。如今,留校任教的他常对学生说:“榫卯结构讲究严丝合缝,咱们学技能也要精益求精。”他和团队助力家乡产业升级,深入生产一线万人次,还参与指导加蓬、冈比亚等非洲国家专业建设和技术员培训,将中国木工技艺带向国际。
从赛场尖兵到育人导师,从逐梦者到筑梦人,“李德鑫”们以反哺之心扛起职教担当,用亲身经历照亮了无数青年凭技能逐梦、靠本领报国的前行之路,而这,也正是江西职教人“受教于校、奉献于教”的精神传承。

